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什麼是君臣佐使?為何有"用藥如用兵"的說法?
用兵有軍法,用藥也有
古時候開方子就猶如調配軍隊一樣,所以有『用藥如用兵』這句俗語,要懂得這帖藥要治療的方向,而每個兵的性格、調性、和誰在一起出任務可以順利完成、和誰碰到會打架….等等,需要做通盤的考量與配置。
而用兵有軍法準則,用藥當然也有法則可以依循,那就是『君臣佐使』。
中醫調配原則:君>臣>佐>使
君臣佐使是由《黃帝內經》提出的中醫調配原則,在一張配方應中含有:君藥、臣藥、佐藥、使藥,依照重要次序,和各層級間的相輔與相剋。
君藥如古代的帝王,
是整個配方的主軸,針對主要治療的病症作用,一般是配方中最強烈的藥力,用量也較多。
臣藥也稱作『輔藥』,
如圍繞在天子身邊的朝臣,用來輔佐君王的行動,可以協助攻打大BOSS(主症),或是幫忙解決、治療旁邊的小BOSS(其他症狀)。
佐藥則協助君、臣藥,
只是可能沒有像臣藥那麼重要,就像古代君王身邊的大學士,雖然不起眼,但仍然有其必要性。
使藥又可以稱做『藥引子』,
如使者在各部門跑來跑去,調解與傳遞訊息。
主要作用有兩種:
1.引經:將藥力導引至病處。
2.調和:有時候上述藥性太過或不合,這時候就需要『使』來調和其中。
中醫配方注重整體調和,讓1+1>2
中藥不是一個材料一個材料的單純疊加,而是要考慮的是整體與材料之間的配合,
例如:單看一個原料藥性過寒,會導致腹瀉、分泌物過多,但與其他兩種材料配合,能引出其優點,並中和寒性。
每帖方子皆是以君臣佐使的原則,並思考每個原料的優缺特性,用所學經驗一加一減的調整方向,才能配出1+1>2的配方。
傳承千年的漢方醫學中,蘊藏老祖宗深刻的調理智慧,不過不管多好的東西,用量上都切勿過量喔!
References:
A+醫學百科:君臣佐使,http://cht.a-hospital.com/w/%E5%90%9B%E8%87%A3%E4%BD%90%E4%BD%BF
深補藥品(2018),看中藥處方基本結構,https://www.herbs.com.tw/sp-health-center/tcm-formulation-principle-treatment/
翟雙慶(2021),《百家講堂》黃帝內經第六部,小小藥方藴含着大學問 我們應該如何讀懂一張中醫藥方?